潘强律师接受《乐享其城》杂志采访
2013.12.02

律动人生是无涯


‘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,它不只是一种能力,它是一种本能’,这样的本能使我们在参与别人的生命时,攒一份敬重之心。而有这样一些人,将这样的天性挥到极致——良心做事,践行一生。潘强就是这其中的一位。


他说自己是草根律师,我问他是怎么理解的,他说就是百姓律师,给百姓维权做实在事。他说每一次赢了百姓的官司心里就暖和,这么多年从没变过,不知不觉的几十年就过去了。几十年的时间,岁月带走了许多,唯有初心搁在那里永不退却。


他1977年考上大学,82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学教书,几年过去,生活不咸不淡。偶然的机会接触到律师行业,此后一发不可收拾,辞了职,走上律师之路,再难回头。他说在这个行业里,他总是有用不完的热情,越是艰难的案件越是“发狠”,要为当事人争取到最大的利益。以前别人说他打的案子不挣钱,都各有建议,他还是说我是草根律师,继续自己的坚持。


2009年,湖南姑娘罗彩霞经历了人生一次深黑灰暗的事。本该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高兴入学的她,发现竟被人顶替了自己,复制出另一个“罗彩霞”。这个“罗彩霞”的家人动用各方关系夺走了属于罗彩霞的光亮人生。罗彩霞将学校、当地相关机构告上法庭,此时罗彩霞已在天津上学,案件就在天津西青法院审理,潘强代理原告参加了诉讼,他努力将案子进行调解。对于正在上大学的罗彩霞,和那个懵懂的顶替者来说调解都是最好的方式。最终在潘强的一而再再而三的种种努力下,此案终于圆满解决。


我问他有遇到过跨越很多年的案件吗?他说太多了,话里的语气无奈又有些青年人的冲力自豪劲,因为但凡他遇到的这类案件他都没有放弃过,一个点一个点的罗列,只要有一丝亮的缝隙,就要极力争取。数年处理的诸多案件,繁复、细碎,可是当你问他时,他如数家珍,条理清晰。


眼睛是心灵的窗户,一旦失去,那样的黑色该怎样去接受?那一天,潘强的律师事务所里就来了一位盲人。15年前的一场意外,他的世界进入一片黑暗——双目失明,已定亲的女友承受不了离他远去。在面对这个一路从河南摸索至此的盲人,潘强说那时他心里酸楚,他难以想象在看不见的世界前行的阻碍,他要和盲人一起要回当年的尊严。当年的残疾鉴定是颇为讽刺的八级伤残,潘强不认,自己出钱,带着盲人重新做了伤残鉴定——四级伤残。他和他的团队去当年的案发地寻访,苍天终不负有心人,那年的工厂还在,这为盲人的维权添了有力的一笔。50多岁的人,说到案情,稳稳道来,有的是热情,有的是精力。


在潘强的办公室里,一柜子的书籍在那里吸引人的目光。他很爱看书,他说人都是在不断学习的。我问过他,这么多年没觉得倦过?他说当然有,可是当案子来了,有更大的东西推动你,那样的兴奋把什么都抵了,一辈子。他把几十年来有代表性的案件汇集整理,编了一系列书集。这些纪实性的文字,实际上也在另外一个方面记录下了中国法律,记录下中国百姓的人事,记录下我们尊严的路途。


他总是很忙,当事人对他的信任仿佛就自然而然从心里出来,一个接一个的找他,不远千里。他告诉我,一个四川的老太太,多番辗转来到这里,为她的孙子讨一个公道。老太太说她的孙子被老师打出了精神分裂症,当时少有人敢接这案子。那个时期,十个孩子里,有九个都被老师惩罚过,可别的孩子都好好的。他看到老太太期盼的目光,开始分析。根据精神病原理,环境因素、自身性格···要证明一个观点,要找数种论据。庭审的时候,潘强看到法庭里孟德斯鸠的画像,在庭审进行到尾声,他引用孟德斯鸠的话——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,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,在夏晔(老太太孙子即原告)的眼神中,法律就是明天。


潘强说,周围无数善良的人影响着他,良心会推动我们去做事。自然既然在人间造成不同程度的强弱,也常用破釜沉舟的斗争,而我们要在法律的自由中享有我们的权利,而我们吃上饭的人要帮吃不上饭的人,而我们……而我们需要这样的人。


文章发表于2013年11月《乐享其城》杂志P40-P43






简介:


《乐享其城》是一份以平和、恬淡、大众乐于接受的高雅文化为办刊宗旨的高端DM杂志。以文化为核心,对应高端受众群。


目前,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的客流量已经超过每年1000万人次,随着26万平米的新航楼建成后,客流量将达上升至每年3000万人次。《乐享其城》杂志将利用这一平台,营造一份和谐愉悦的文化生活氛围。

 

新闻编写:尹敬静